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从“钱之师”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|总编七日谈

时间:03-14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296

从“钱之师”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|总编七日谈

对比“当年的附中”,现在的中学教育真正的差距在哪里呢?来源 | 中国教师报作者 | 储召生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大科学家钱学森晚年留下了一张手稿,特别提到影响自己一生的17位老师。17位老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,前面两位是父亲和母亲,最后3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、周恩来和聂荣臻。真正学校教育里的老师,只有12位。钱学森手稿12位学校老师里,有北师大附小的于士俭,有北师大附中的语文教师董鲁安、生物教师俞君适、美术教师高希舜、地理教师李士博、化学教师王鹤清、数学教师傅仲孙和政治教师林砺儒,有交通大学教授钟兆琳和陈石英,有清华留美预科的王助,当然还有加州理工学院著名教授冯·卡门。为什么选这12位老师,钱学森做了简要的说明。仔细琢磨这12人的名单,或许你也会有一个奇怪的感觉: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中学教育(附中教师超过了其他学段的总和),却和物理教师关系不大(7位附中教师里恰恰没有物理学科)。1901年建校的北师大附中,是我国第一所公立中学。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当时在教育部做一个小官,是他帮着钱学森选择了北师大附中,并没有上条件更好一些的教会学校。可见,钱父择校的眼光也是很独特的。当时的北师大附中不一样在哪里呢?那是一所有追求的学校。“五四”以后,中国的公立中学都开始力求超越教会学校,以证明中国人自己的办学能力。在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年代,林砺儒等却真把北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,确实了不起。几十年后,面对人们对中国能否搞导弹的质疑,钱学森给出了同样回答:“外国人能搞的,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?”那是一所不迷信的学校。北师大附中1921年实行男女共学,1922年采用“六三三”学制,在国内是首开先河,实际上都是效仿美国。但在美国流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时,附中始终重视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,力求提高教育质量。比如数学开设解析几何、微分几何初步,物理开设初等力学、电磁学等。这给钱学森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钱学森在附中学习时,物理学用美国当时的大学一年级课本,还有无机化学、有机化学、工业化学,有些课用英文讲,到了高二要学第二外语,设有德语、法语。钱学森说,附中毕业时他的理科课程已经学到大学二年级了,交大四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,考上公费留学美国,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。那是一所养名师的学校。从前面的名单里可窥一斑:政治老师林砺儒后来曾任北师大校长、教育部副部长,美术老师高希舜是国画大师,数学老师傅仲孙是著名数学家,其他好几位后来都曾到大学担任教授。名师们不仅课教得好,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。傅仲孙曾告诫学生:“公式公理,定义定理,是根据科学、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,在课堂如此,到外面如此;中国如此,全世界如此,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!”有这样一群“霸气”的老师,也难怪能培养出钱学森这样的学生。那是一所有办法的学校。林砺儒领导下的北师大附中经历了诸多改革,也炼成了勇敢负责的风气。在林砺儒看来,同一种学制、同一种课程、同一种校规,因运用之优劣,其结果往往有天壤之别,所以“在遵从现行教育法令之下,我们尚大有运用心思,步步谋改良之余地”。在钱学森看来,林砺儒在附中实施了一套以提高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,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。钱学森回忆道:“当时我们临考都不开夜车,不死读书,能考80多分就是好成绩,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。”以上这些,或许能回答“物理学家不是中学物理老师教出来的”的疑惑。当然,钱学森的成功离不开大学教育特别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培养,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,更离不开回国后党和国家的重用。相信钱老在开列这个17人的老师名单时,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。从地方到高校都在纷纷行动,如北京市最近明确了近50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。在此我想提醒的是,“钱学森之问”提出之时,钱老对中学教育改革实际上是给了答案的——“现在的中学能像当年附中那样水平就行”。林砺儒先生曾有句名言:“办学校办不好,立刻就归罪于制度章程,实在有点不负责任,或神经过敏。”对比“当年附中”,现在的中学教育真正的差距在哪里呢?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别忘了【转发朋友圈】☺《中国教师报》本期还有哪些精彩内容?▼见下图▼来源 | 中国教师报编辑 | 皮皮兵不皮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